• 作品
  • 展览
  • 新闻
  • 资料库
  • 关于
中文 | English
年代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6
  • 2004
  • 2003
  • 2002
  • 2001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1992
  • 1991
  • 1988
  • 1987
  • 1986
  • 1983
  • 1980
  • 1977
......
类型
  • 太空类
    • 卫星上的湖泊
    ......
  • 版画类
    • 复数系列
    • 芥子园山水卷
    • 鬼打墙
    • 遗失的文字
    • My Book
    • 五个复数系列
    • 繁忙的小镇
    • 碎玉集
    • 大轮子
    • 烂熳山花
    ......
  • 文字类
    • 小企业七言集
    • 读图的基因
    • 烟草计划I:杂书卷
    • 烟草计划I:火柴书
    • 烟草计划I:渴望
    • 烟草计划I:道德经
    • 蚕书:论语
    • 石径
    • 木・林・森 计划
    • 地书
    • 鸟飞了
    • 天书
    • 英文方块字书法 系列
    •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 汉字的性格
    • 芥子园山水卷
    • 文字写生
    • 艺术为人民
    • 明镜的湖面
    • 鸟语
    • 请问,亚洲协会在哪?
    • 身外身
    • 遗失的文字
    • 转话
    • 文盲文
    • 后约全书
    • A, B, C...
    ......
  • 手制书
    • 小企业七言集
    • 烟草计划I:回文书
    • 烟草计划I:杂书卷
    • 烟草计划I:火柴书
    • 烟草计划I:日历
    • 蚕书:论语
    • 天书
    •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 愚公移山
    • 身外身
    • 大桌子
    • 后约全书
    ......
  • 动物类
    • 蚕书:论语
    • 凤凰
    • 鸟飞了
    • 在美国养蚕系列
    • 文化动物
    • 鸟语
    • 野斑马
    • 熊猫动物园
    • 链子
    • 网
    • 鹦鹉
    ......
  • 装置类
    • 读图的基因
    • 引力剧场
    • 烟草计划I:渴望
    • 蚕书:论语
    • 凤凰
    • 石径
    • 背后的故事
    • 地书
    • 鸟飞了
    • 天书
    •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 何处惹尘埃
    • 文字写生
    • 艺术为人民
    • 鬼打墙
    • 紫气东来
    • 缓动电脑台
    • 真相之井
    • 明镜的湖面
    • 鸟语
    • 请问,亚洲协会在哪?
    • 愚公移山
    • 身外身
    • 大桌子
    • 文盲文
    • 后约全书
    • A, B, C...
    • 大轮子
    • 空气的记忆
    • 野斑马
    • 熊猫动物园
    • 链子
    • 网
    • 鹦鹉
    • 烟草计划III-里士满
    • 烟草计划II-上海
    • 烟草计划I-达勒姆
    ......
  • 新媒体
    • 人工智能无限电影(AI-IF)项目
    • 地书
    • 汉字的性格
    • 诺基亚
    ......
  • 影像类
    • 卫星上的湖泊
    • 人工智能无限电影(AI-IF)项目
    • 蜻蜓之眼
    ......
  • 社会项目
    • 木・林・森 计划
    • Wu 街
    • 鬼打墙
    • 金苹果送温情
    ......
项目
  • 小企业七言集
  • 卫星上的湖泊
  • 人工智能无限电影(AI-IF)项目
  • 读图的基因
  • 引力剧场
  • 蜻蜓之眼
  • 凤凰
  • 石径
  • 木・林・森 计划
  • 背后的故事
  • 地书
  • 鸟飞了
  • 天书
  • 英文方块字书法 系列
  •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 何处惹尘埃
  • 文字写生
  • 艺术为人民
  • 在美国养蚕系列
  • 文化动物
  • 烟草计划III-里士满
  • 烟草计划II-上海
  • 烟草计划I-达勒姆
......
返回 首页

魔毯

《魔毯》

《魔毯》

《魔毯》—— "Belief"

《魔毯》手稿

《魔毯》手稿

《魔毯》手稿

PHOTO|VIDEO

2006

材料: 粗羊毛手工地毯



2006年,新加坡举办首届双年展,主题是“Belief”(信仰),徐冰受邀为当地的观音堂佛祖庙设计一块大型地毯。

 

《魔毯》选择了四段不同宗教或信仰的文本——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诺斯替教派的《论世界起源》,犹太教的《塔木德》法典,以及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用正读、反读、回旋读、间隔读等方式组合成一块魔方般的文字方阵。随颜色的引导,人们可以从中读出不同宗教典籍的段落、片语或诗句。这个想法源于前秦才女苏惠《璇玑图》的启发, 1620年苏辉创造了841个汉字组成的,可从任何方向组合阅读的汉字网格,仅从这一个的汉字网格,可以找得出将近4000首诗。

 

作品完成了,但遇到的问题是,佛教的文字不能被踩在脚下。展方建议,将地毯移到美术馆展出,为寺院另外制作一块。徐冰想到将现有地毯上的文字处理成马赛克的效果,使文字消失。这块用于寺院的图形地毯可与美术馆的那块字毯相呼应,构成一件作品。工厂开始赶制第二块,但不久又接到艺术总监南条史生先生的信,信上说:

 

 “我看了你的图,但不能给寺院看。如果给他们看,有一点像是在显示受到了他们审查的感觉。……他们是特别喜欢你的作品的普通,虔诚的人,他们由于迷上了你的文字而期待着你的作品。…… 我们不能以不接受艺术,其他宗教,马克思主义或任何别的,来指责他们。他们不是有政治权势的人。所以你是否可以重新考虑制作另个版本。……”

 

徐冰为南条先生对宗教的尊重和细心的态度所感动。第三个版本的地毯,以英文方块字体书写的“Belief”呼应展览主题,终于被铺陈在寺庙的中央。



文字类 装置类

手制书-潮汐

PHOTO|VIDEO

2006

媒材:手绘及手制书装订

创作: Christophe Wilde, Marshall Weber, Eliàra Pérez, 徐冰


这里介绍的作品是一本 「诗集」,但整本书只是一首诗。制书是由美国书籍艺术家Christophe Wilde完成。又由该诗的作者,美国艺术家Marshall Weber用幽雅的英文手写体,从首页起笔,连绵不绝至尾页。再由哥伦比亚艺术家Eliàna Pérez译成西语并书写,笔划的游走象是在与已有的文字做着喜戏和倾谈,她又在书页间绘制了精美的图画。这之后,书被转到徐冰手里。他将诗句用奇异的汉字点缀其间,汉字可以写的多姿多彩,它们象是海面上漂浮着的有趣物件。 

诺基亚

Flight

PHOTO|VIDEO

2006

媒材:电子录象

电脑技术使影像的画面变得越是精美无比,我越是喜欢儿时看过的那种手绘卡通的感觉。

有一种有关“艺术”的定义为:没有使用性的创造才可成为艺术。但是我喜欢NOKIA这个项目正是因为这些创作都是有实用性的。它将被人们随身携带,“艺术”被渗透在无限的空间中。每一次被点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换。 

新媒体

转话

中文

英文

德文

俄文

PHOTO|VIDEO

1996-2006

媒材:多种语言的连锁翻译


《转话》计划是一个关于不同语言间转换的可能性及程度的实验。 方法是:从一篇中文开始,译成英文,又由英文译成法文,再由法文译成俄文,以此方式再译成德文,西班牙文,日文,泰文。再译回到中文。最后将前后两篇中文做对比,看看与原文的出入有多大。也许是面目全非,也许还不至于变成完全没关系的两篇东西。 (如果是后者,那就更好,这说明多少年来我们所依赖的翻译这件事,基本上还是可以信任的。) 这个计划是96年徐冰与纽约策展人Octavio Zaya 开始进行的,但没有作下去,是因为Zaya听说:有另一位艺术家正在做同样的事情,徐冰只好停止。但十年来他查遍了网站和多方询问,也没有看到这个计划的出现 (听说的事是不可靠的)。

05年为《生活》杂志翻译主题专号才实现了这个多年的计划。徐冰在《生活》栏目的短文中这样写到:“……十年来会经常想到这个 “可惜” 的方案.杂志又让我想起了这件事。 管它哪,就当做游戏,多作几遍也没什么关系。美国有一个游戏叫 “Telephone”(打电话),就是这么玩儿的.。一句话你传我,我传你,看后来传成什么样子(类似的游戏我想在中国也有)。这些流传下来的孩子的游戏,简单得与生活本身无异,却深藏哲理。这种游戏的方法也被用在美国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中。比如说在management communication(管理沟通)的课程中,学生被分成两组,并使用同样的用具。其中一组开始建造程序,同时不断地向另一组传递每一步骤的指令;结果另一组完成的有可能是不同的。 这个实验测试的是传递与接受之间的误差度。讨论的是管理者如何有效地传达指令。翻译的技术也是传达法的技术。中文版本选择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禾女士的著作《语际书写 – 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中的一段。我本想从她的文字中,找到那种泛滥于许多理论写作中拗口的论述。但我发现她的写作风格清晰,简洁,很难找到易被误读的地方。不过我想: 以一个正常的文本为起点,才能证明实验的可靠性。 

谢谢刘禾,也感谢在世界各地热情参与这个项目的译者们。

徐冰于纽约  25 April, 2006

文字类

地书对话软件装置

PHOTO|VIDEO

材料:电脑软件, 聚酯薄膜印刷在丙烯版上

首展日期:2007年6月27日-9月3日 

展出地点: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纽约


“地书——画语”是徐冰“地书”项目的一部分,是“地书”软件的延伸作品。 装置是由两台面对面的电脑组成,在两台电脑中间被一块半透明的毛玻璃墙隔开。在玻璃墙上的两面,用“画语”(标识语言)印刷着一段对话,内容是艺术家制作这套标识语言想法的形成过程。使用者面对面坐在电脑台前,虽然他们之间距离很近,但是相互看不见玻璃墙那面的人,这种即近又远的感受是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常有的。即使在一个办公室也要通过电子信传递信息,而这两句话的信息是要通过遥远卫星又转回来的。在展厅中的两台电脑里设置了一套特制的聊天软件。使用者打入英文,就被即刻翻译成徐冰的“标识文字”显示在屏幕上。俩人可以用这种“文字”聊天或互通信息。 

此作品是纽约MOMA“自动更新”展的一部分,由Barbara London策划。主题讨论的是“.Com时代的新艺术现象,也讨论艺术家在“Video艺术”时代之后, 如何对高科技的丰富材料做出的反应、调整和使用。此展览是首次探索”新媒体”艺术家是怎样通过荒诞和幽默的手法对高科技的使用和展示。 

文字类 装置类 新媒体

背后的故事 3

背后的故事 3, 苏州,2006

背后的故事 3, 苏州,2006

背后的故事 3, 苏州,2006

背后的故事 3, 苏州,2006

背后的故事 3, 苏州,2006

PHOTO|VIDEO

2006

材料:灯箱,杂草,树叶,树根,170 x 900cm

展出地点:中国,苏州,苏州博物馆

                  中国,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远景展望(2007-2008)

原画出处:龚贤(1618-1689),《山水图》,水墨纸本

2004年,我在德国东亚美术馆做展,想既结合当地历史又利用好环绕展厅四周的大玻璃展柜,创作新作品。这个美术馆在二战期间,九成的藏品被苏联红军挪到了前苏联,留下的只有丢失艺术品的照片。在机场转机时,看到办公区毛玻璃墙背后的盆栽植物,真像中国画晕染的感觉。这时我想到了美术馆大玻璃柜和那些遗失的绘画,并获得了《背后的故事》的创作灵感。


装置类

背后的故事 2

背后的故事 2, 光州,2006

背后的故事 2, 光州,2006

背后的故事 2, 光州,2006

背后的故事 2, 光州,2006

PHOTO|VIDEO

2006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磨砂玻璃后的各种材料及装置,240 x 864cm

展览地点:韩国,光州,光州双年展

原画出处:韩国画家毅斋许百炼(Huh Baek-ryun, 1891-1997)的水墨纸本山水画Landscape after Rainfall。

2004年,我在德国东亚美术馆做展,想既结合当地历史又利用好环绕展厅四周的大玻璃展柜,创作新作品。这个美术馆在二战期间,九成的藏品被苏联红军挪到了前苏联,留下的只有丢失艺术品的照片。在机场转机时,看到办公区毛玻璃墙背后的盆栽植物,真像中国画晕染的感觉。这时我想到了美术馆大玻璃柜和那些遗失的绘画,并获得了《背后的故事》的创作灵感。


装置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