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书:论语
材料:综合媒材装置,《论语》,蚕。
尺寸:1.5 (高) x 52 (长) x 42 (宽) 厘米
2020
展览地点:美国,纽约,亚洲协会首届三年展
天书
1987-1991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活字版手工印制书籍和卷轴,汉字的部件重新制造的「假汉字」
这件作品从动工到完成共四年多时间。徐冰创作出四千多个“伪汉字”,以明代宋体字手工刻版,印制出一套四册的《天书》。该作品的整体装置由几百册大书,古代经卷式卷轴以及被放大的书页铺天盖地而成。这些成千上万的“文字”看上去酷似真的汉字,却实为艺术家制造的“伪汉字”。它们是由艺术家手工刻制的四千多个活字版编排印刷而成。极为考究的制作工序,使人们难以相信这些精美的“典籍”居然读不出任何内容。既吸引又阻截着人们的阅读欲望。
徐冰曾提到,这些假字“似乎让知识分子不舒服”,迫使人们对现有知识体系产生怀疑,很多人在展览期间强迫症似的想要找出哪怕一两个真的字。
此作品88年问世后在世界各地艺术机构展出,并引起众多的讨论以及被多本艺术史著作所介绍。
地书
2003 至今
《地书》是徐冰自2003年起持续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他以搜集来的公共标识为单位编纂一本书,不管读者是何种文化背景或教育程度,只要他是卷入当代生活中的人,都可以释读。它在视觉表意上的共通性,使它成为了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整理,、设计这套“文字”的工作放在美术馆就可以称为是艺术,如果在符号学,字体设计等领域来介绍,就是别的领域的事情了。该作品的展出将徐冰工作室的部分材料搬到展场,呈现了一个正在工作中的现场,表明这是一个进行中的,未完成的项目。配合这本书,徐冰工作室还制作了“字库”软件,使用者输入英文或中文,电脑即可将之转译成这种标识文字,从而实现双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地书》所使用的标识来自不断发展的领域,《地书》本身也是一个以多种形式不断延展的项目;随着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电脑中的ICON语言日新月异的发展丰富,这一项目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庞大。《地书》本身的符号系统也处于不断的更新与扩充过程之中。与徐冰30年前的“谁都读不懂”的《天书》相对应,《地书》则是“谁都可以读懂”,它表达了徐冰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
《地书:从点到点》可在各大书店、网站购买。
凤凰
2008-2015
系列作品
-
凤凰2015
2015
-
凤凰(圣约翰大教堂 )
2008 - 2010 / 2014 -
凤凰(马塞诸塞州)
2008 - 2010 / 2012 -
凤凰(北京)
2008 - 2010
背后的故事
2004年,徐冰在柏林美国学院担任驻地艺术家,收到德国东亚美术馆做个人回顾展的邀请。这个美术馆在二战期间,90%的藏品被苏联红军挪到了前苏联,留在博物馆的只有一些丢失的艺术品的照片。徐冰希望做一件结合当地历史与个人文化背景的新作品,于是从馆藏档案里选了三件丢失古画的照片作为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再诠释。
《背后的故事》所呈现的画面,不是通过物质颜料的调配来模仿三维效果(光感、立体感等),而是通过对光的调配构成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艺术家在空气中调配光,而光是散落于空间中的,是通过一块切断空间的毛玻璃所记录的。这块毛玻璃的作用好比空气中光的切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光的绘画。
系列作品
-
背后的故事:仿大痴山水图
2019 -
背后的故事:春游晚归图
2019 -
背后的故事:桃源仙居图
2019 -
背后的故事:春云叠嶂图
2019 -
背后的故事:树色平远图
2018 -
背后的故事:快雪时晴图
2014 -
背后的故事:赤壁图
2015 -
背后的故事:重阳山水图
2012 -
背后的故事:南山翠屏
2013 -
背后的故事:仿吴镇山水
2013 -
背后的故事:水村图
2012 -
背后的故事:上方寺图卷
2016 -
背后的故事 10
2015 -
背后的故事 9
2014 -
背后的故事 8
2012 -
背后的故事 7
2011 -
背后的故事 6
2010 -
背后的故事 5
2010 -
背后的故事 4
2008 -
背后的故事 3
2006 -
背后的故事 2
2006 -
背后的故事 1
2004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1994-1996
材料:综合媒材装置;录影带,黑板,课桌椅,笔墨书写用具,教学挂图,习字帖
方块字也被称为“徐氏新英文书法”,是艺术家设计的一种看起来像中文,但实为英文的新的书写形式。艺术家通过装置艺术的手段,模仿“扫盲班”的形式,将展出现场改成教室,推广这种书法的教室。教室中有黑板,课桌椅,笔墨书写用具及教学挂图。为此艺术家著有《英文方块字书法入门》教科书和《英文方块字教学》录影带以及传统书法训练所用的《描红练习本》。观众来到展厅,便进入了一个学习的场所。面对这些来自“英语文化的东方书法”,使参与者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在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转换中,人们对文化的旧有概念受到挑战,从而打开更多思维的空间,以找回认知的原点。
同时,艺术家收集了世界各地参与者的方块字书法,做为“学生作业观摩”,陈列于下一个被设置的教室中。
烟草计划
《烟草计划》搜集、整理与烟草有关的各种材料,构成了一个难以界定是属于社会学还是艺术之延伸的项目。此计划由2000年在杜克家族所在地美国达勒姆开始;2004年经过中国上海;2011年又延展到美国弗吉尼亚里士满——这些城市均与烟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烟草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无孔不入,终为灰烬,与周围世界、与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形式的瓜葛——经济、文化、历史、法律、道德、信仰、时尚、生存空间、个人利益等等。徐冰感兴趣的是,通过探讨人与烟草之间漫长的、纠缠不清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和弱点。
系列作品
-
烟草计划-里奇菲尔德
2012
-
烟草计划-里士满
2011 -
烟草计划-上海
2004 -
烟草计划-达勒姆
2000
鸟飞了
此作品由400多只不同书体刻成的“鸟”字组成。展厅地面的文字是取自字典中对鸟的解释,从这篇文字为起点,“鸟”开始飞起。从建国以后的简体印刷体向繁体、隶书、楷书、小篆一路演变,最后追述到远古象形文字的“鸟”。它们逐渐升高,成群飞向窗外。作品以儿童乐园般简洁有趣的形式,引导观众在文字、符号、概念、形象之间展开思维运动的空间。
魔毯
2006
材料: 粗羊毛手工地毯
2006年,新加坡举办首届双年展,主题是“Belief”(信仰),徐冰受邀为当地的观音堂佛祖庙设计一块大型地毯。
《魔毯》选择了四段不同宗教或信仰的文本——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诺斯替教派的《论世界起源》,犹太教的《塔木德》法典,以及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用正读、反读、回旋读、间隔读等方式组合成一块魔方般的文字方阵。随颜色的引导,人们可以从中读出不同宗教典籍的段落、片语或诗句。这个想法源于前秦才女苏惠《璇玑图》的启发, 1620年苏辉创造了841个汉字组成的,可从任何方向组合阅读的汉字网格,仅从这一个的汉字网格,可以找得出将近4000首诗。
作品完成了,但遇到的问题是,佛教的文字不能被踩在脚下。展方建议,将地毯移到美术馆展出,为寺院另外制作一块。徐冰想到将现有地毯上的文字处理成马赛克的效果,使文字消失。这块用于寺院的图形地毯可与美术馆的那块字毯相呼应,构成一件作品。工厂开始赶制第二块,但不久又接到艺术总监南条史生先生的信,信上说:
“我看了你的图,但不能给寺院看。如果给他们看,有一点像是在显示受到了他们审查的感觉。……他们是特别喜欢你的作品的普通,虔诚的人,他们由于迷上了你的文字而期待着你的作品。…… 我们不能以不接受艺术,其他宗教,马克思主义或任何别的,来指责他们。他们不是有政治权势的人。所以你是否可以重新考虑制作另个版本。……”
徐冰为南条先生对宗教的尊重和细心的态度所感动。第三个版本的地毯,以英文方块字体书写的“Belief”呼应展览主题,终于被铺陈在寺庙的中央。
何处惹尘埃
2004
材料:粉尘
尺寸:可变
“9/11”事件后,整个曼哈顿下城被灰白色的粉尘所覆盖。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个人,面对这样的事件,能做什么呢?几天后,徐冰在双塔与中国城之间的地带收集了一包“9/11”的灰尘,但当时他并不知道收集它们干什么用,只是觉得里面包含着关于生命、关于一个事件的信息。两年后,当徐冰又读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著名的禅语时,想起了这包灰尘。
作品在微妙的平衡中透出禅意,均匀稀薄的尘埃给人以肃穆宁静之美,又传达出一种紧张感,因为哪怕一阵微风都可以将它改变。尘埃本身即蕴含着时间性——随着这一包尘埃在不同地区辗转,它的性状也不断发生变化,随同展出的尘埃样本既是展览历史的记录,也是作品本身变化的见证。
徐冰自己曾强调,《何处惹尘埃》探讨的并非“9/11”事件本身,而是精神空间与物质的关系,他更想追问的是:到底什么是更永恒,更强大的?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宗教在哪?不同教义、族群共存和相互尊重的原点在哪?今天的人类离那些最基本的命题似乎已经越来越远。
文字写生
《文字写生》顾名思义,是以“文字”所写的“图画”。此系列始于艺术家1999年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时创作的。中国传统早有“书画同源”一说,徐冰用文字写生的方法,将山水的视觉意象转化为文字,使观者重新审视山水绘画中蕴藏的中国文化方式的特殊性,并创造了独特的“读风景”之法。
系列作品
-
苏州文字写生(纸抄纸)
2003-2013 -
写生悉尼
2003 -
读风景-文字的花园
2001
-
读风景-喜马拉雅写生
1999
艺术为人民
1999
材料:综合媒材装置;旗帜、电脑喷绘
尺寸:11 x 3 m
地点: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1999;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2001
1999年,徐冰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之邀,制作条幅,上面以英文方块字的形式写着“Chairman Mao said, Art for the People”(“毛主席说,艺术为人民”),高悬于博物馆入口。作为一个50年代生人,徐冰毫不讳言彼时的成长环境对于自己创作上的影响。在他看来,“‘艺术为人民’是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抛开当时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来看,这一理念“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是有价值的”。这一作品体现出艺术家特殊的文化及生活背景对参与当代艺术的作用。
艺术家以独特的形式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经验带入世界文化的发生现场:这件作品集文字游戏与宣传口号于一体,其公共展示的空间的直接性强化了问题的张力,其中蕴含的斗争与调和,亦是东西方关系的象征。“艺术为人民”因此也超越了单一作品本身,成为徐冰个人不断践行的创作理念与艺术理想的代表。
鬼打墙
1990-1991
媒材:综合媒材装置/ 宣纸、墨、土、石
尺寸:中央拓片 约 31(长) x 6 (宽) m;两侧拓片 各约 13(高) x 14(宽) m
1990年,徐冰决定把很久以来“拓印一个巨大自然物”的想法实现。他那时有个理念:任何有高低起伏的东西,都可以转印到二维平面上,成为版画。做了多方准备后,徐冰和一些朋友、学生、当地农民,在金山岭长城上工作了一个月,拓印了一个烽火台的三面和一段城墙。这是徐冰1990年赴美之前创作的最后一件大型作品,随后在美国首次展出。这个“漂洋过海”的过程更丰富了这件作品的内涵。徐冰曾回忆道,“这东西的出现,把保守的美国版画界吓了一跳,这么大的版画没见过。”
“鬼打墙”是一句中国俗语,形容人“原地打转”却找不到出路——读不懂的《天书》问世之后,当时就有保守评论家将其批评为“鬼打墙”艺术。徐冰对此没有争辩,而是直接以“鬼打墙”命名了这件作品。
缓动电脑台
2003
ABS塑料、不锈钢、电子元件
49 × 42 × 6.5 cm
徐冰在西方参与当代艺术创作后,发现当代艺术家的工作与科学发明的工作无异,都要求原创性并对人类有益。2003年徐冰设计了人机互动装置《缓动电脑台》。他提出了“缓动”的概念,利用人机工程学中缓慢运动的机械配置,电脑与键盘可以非常缓慢地单向移动。人们在电脑前工作时,无意识地进行着身体和视线的缓动调节,从而降低引发相关疾病的风险。与其说《缓动电脑台》是一件艺术品,不如说这是一台缓解肌体和视觉疲劳的专利发明。
真相之井
2004
地点: 埃纳雷斯堡,西班牙
媒材: 综合媒材装置/ 西班牙古代斗鸡场现场、当地报纸、草坪、鸡骨架等
此作品是徐冰根据西班牙瓦伦萨城一个十九世纪,有三层看台的圆形斗鸡场的特定现场制作的。徐冰用当地报纸累成的墙将一层楼看廊的拱型空间部份封死。其效果是;观众进入展场首先面对的是拦堵在眼前的报纸高墙。当观众寻找到上楼的入口,来到第二层向下看时,才能看到被报纸墙封死的“井”中“曾经发生过什么”——生长中的绿草和被风干的白骨。这是一件极具现实暗示性的作品。
请问,亚洲协会在哪?
2001
地点: 美国纽约 亚洲协会 (Asia Society)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电脑编程及装置
此作品是为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大楼制作的永久性作品。它是由装置在墙面上的四个从大到小的超薄屏幕构成。从第一个屏幕开始显现出徐体的英文方块字书法,接着这些书法开始分解、演变并移向最后一个屏幕。当它们停止在最后屏幕上时,以还原为普通的英文。这些连续出现的文字所形成的内容是:
Excuse me sir,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Asia Society? ...
这段像是初级英文课本中的对话,几乎是每一位在美国道生活者的共同经验。
实际上来到这件作品面前的已经是来到亚洲协会的人。但又被再次问及此问题,即形成了一种更深层的追问--我们到底在哪?
在“纽约的亚洲协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像徐冰的英文方块字一样。
身外身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历史典故,印刷及装钉
「身外身法」一词来自中国典故名著《西游记》。孙悟空与魅鬼打仗,使用身外身法,将身上一根毫毛放入口中嚼碎后吹出,变成了无数小猴,能量倍增。作品将这段故事的文字用类似标签帖小本子排列呈现的形式在墙面上,由观众自由揭取。揭取后的整篇内容会时而出现类似电脑乱码或不同语种的混杂现象,时而又恢复正常。每一页的背后印有www.xubing.com的艺术家个人网页地址。当今网络技术的能量似乎与古代的身外身法同出一辙。
大桌子
1992
媒材:综合媒材装置/ 中式和西式装帧的书、桌、椅
一个关于文化功能和语言含义的谈判,这个装置包括全部由徐冰制作的300多部书。 被艺术家本人称作“问题书籍”,他们包围着传统西方风格的后约全书, 而天书则是采用传统的中式书籍装箴。虽然两套图书外观看起来都是非常传统的,事实上他们内在的非常现代的设计却使读者惊奇。全部600部书都被堆放在一个非常大的,尺寸为56ft x 12ft的桌子上,象征着两种文化系统之间断裂符号。在桌子上面的墙上有一个大大的标语“安静”。 观众被邀请坐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阅读这些书。有秩序的公共阅读空,“安静”的标语,和周子上充斥着信息却杂乱无章的书籍形成对比,这一切的混乱景象都唤起对文化含义的强烈感想。
文盲文
1993
媒材:综合媒材装置/ 盲文书籍、印刷书封、灯
「文盲文」三字可分解为「文盲」和「盲文」。这件装置呈现的形式为一个阅览室和展示在阅读台上的盲文书籍。在这些书的封面上与原文无关的英文书名与原盲文书名叠印在一起。观众翻开内页全为盲文。这对一般观众来说是不可知的。同样如果一位盲人读者,他也不知此书封面给一般人的是完全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人从同样的事物中却获得不同的内容。这件作品测验并讨论了文化的偏差,误读及掩盖性等问题。
后约全书
材料:印刷及羊皮书钉装
尺寸:可变;每本书 35 × 45 × 8cm
此作品由300本名为「后约」的书构成。此书是将旧版新约(King James Version)全篇与一本通常看来属低俗内容的小说用自己的方式合成的一本书。具体方法是将两本书的每一个词交措排在一起。这样跳过每一个字去读才可读出其中一篇的内容,而另一篇的文字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读者起着作用。解读此书的唯一途径是使用不正常的阅读方法。两本书中的两类词汇不寻常的关系,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超思维的叙述。这作品是介乎前卫文学与视觉之间关系的试验。
大轮子
1986
材料: 轮子、纸、墨水
《大轮子》是中国大陆八五美术运动时期的作品, 这阶段的新潮作品普遍追求新艺术语言和精神的乌托邦。这件作品是徐冰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部分年轻教员对印刷概念及可能性做的一次试验——一个可以循环往返永无休止的转印物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