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凤凰:垃圾也能变为艺术?
你看到了什么?垃圾?凤凰?都没错。它是一件由建筑工地的废料拼购而成的当代艺术作品。垃圾也能变为艺术?是的。生活中的废料在艺术家的巧思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这对凤凰的作者就是著名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先生。《凤凰》的创作始于2008年1月,历时近3年时间完成。两只分别为28和27米长,重12吨。两只巨大“凤凰”既凶猛又美丽, 与周围建筑物构成既反差又统一、既反讽又和谐的视觉效果。
白天的凤凰沉重强悍,带着磨难的痕迹。当暮色来临,它们却隐藏了白昼的现实,变得柔美、轻远又浪漫。星星点点的灯光好似天空中出现的、遥远的凤凰星系。这两只大鸟在西方最重要的当代艺术美术馆。展出,受到国际艺术界的推崇,但这件作品的制作手法却与西方现代艺术不同。徐冰制作凤凰所用的手法似乎很土,像中国扎彩灯的方式。他以中国人的方法、中国民间艺术的态度,用最低廉的材料把两只凤凰打扮的即美丽又有尊严。这尊严来自于每一个与凤凰接触过的普通的劳动者之手。《凤凰》连接了当代艺术与生活,也表达了中国当下的状态。
当代艺术不应该是吓人的、看不懂的,而是亲切的、幽默的。凤凰的有意思来自于对细节的控制。徐冰说:“比如一个老吊车的臂,就是它的脖子,脖子中间的转折要露出一部分,才有骨节感,全包住就会太写实。这就是美感逻辑。安全帽是要构成凤冠的,颜色鲜艳的安全帽不但和凤冠一样引人注目,更让人联想起当代劳动者的形象。这就产生了一种幽默和变形金刚式的有趣。这种幽默来自于艺术家对材料恰到好处和巧妙地使用,这种“恰到好处”转换成触动人心的艺术的感动。”
看得懂的当代艺术
问:有人说徐冰用中国人的方法扎了一个大彩灯,您怎么看?
徐冰:我觉得中国人的方法、中国人对艺术的态度,除了文人文化这一部分外。在这个以农民为基数的国家的人的艺术的态度、方法基本上是,用一种最低的、现实材料,做出一些能寄托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东西,以此消解现实的苦难和不如意。这是民间艺术或者说中国人的艺术非常核心的部分。
问:当您戴着安全帽真正走进工地接近这些材料时,你是什么感受?
徐:进入工地现场,它给我的刺激是一种震撼,所以才激发我,让我认为这些现场的材料和氛围是一种强劲的艺术创作语言。作为艺术家,我能敏感地意识到,它是应该被使用的,它是有记忆的,它们本身具有信息,是可以用来表达的。这个发生的过程,就是今天中国的。
问:能否说《凤凰》是资金、劳动、艺术家等几个方面“凑合”出来的东西?
徐:我觉得这不是某人的意志,而是今天的中国凑出来的。很多人来看了凤凰以后,都觉得有一种震撼,是因为这个东西既美又凶。用这些破的材料弄出一个这么漂亮的东西,感觉凤凰本身制造着一种假象、伪装。但它又是善意的,好像是凤凰本身的生理驱动所为,它要梳理羽毛,要让自己漂亮起来。就像穷人没有好的化妆品一样,最后用什么东西乱抹一通。中国戏曲中为什么妆化得那么浓艳,实际上就是用仅有的颜色,给自己抹得特别与众不同,与现实不同。这就会呈现一种比审美更深一层的内容。
问:我记得《凤凰》2010年在北京吊装时,今日美术馆门前交通拥堵得很厉害,是不是因为他们太受欢迎了?
徐:我们当时采访了很多人,工人、学生、退休教师等等,他们都很喜欢这对《凤凰》。我记得有一位工人说:“我看做这个东西用的都是什么铁锹啊,瓷砖啊,能做出凤凰来,挺有创意的。尤其是晚上朦朦胧胧的感觉,真的像个凤凰什么的。这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垃圾也能成为艺术品。”
问:您希望与《青年文摘》的读者们分享些什么?
徐:我希望以我的作品与大家分享:当代艺术可以是亲切而有意思,并对人们的思维是有启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