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故事 4
2008
材料: 干枯植物材料,垃圾,玻璃 ,200 x 600 cm
展览地点:中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原画出处:黄公望(1269-1354),《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水墨纸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件作品制作于中国美术学院,展场很大,我想到做一件比较大的《富春山居图》,为后日创作《富春山居图》全卷作准备,这次只选取了中间的一段。这次做《背后的故事》让我体会到,它探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本质性在哪里。有时我就在想,用这种方法很难复制油画,但却可以复制国画,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东西方绘画与自然遗迹看待自然的方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古典西画是写实的但不能用现成物来转换,国画是意象的却可以用这些现成物来转换。因为中国的绘画是一种符号的结果。一个树枝可以代表一棵树或这一类的树;一块石头可以代表一座山,而不是某某地方的某一山。”
—徐冰
马照跑
2008
材料: 人造石
英文方塊字是藝術家設計的一種看起來像中文,但實為英文的新的書寫形式。使參與者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經驗。在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轉換中,人們對文化的舊有概念受到挑戰,從而打開更多思維的空間,以找回認知的原點。 「英文方塊字」是最適合表達香港這個特殊地區的身份和文化特徵的載體。 藝術家用香港流行的賽馬的名字組成了一首詼諧詩,題為《馬照跑》。 這些馬的名字生動,幽默,豐富,準確,深入地反映出了香港人的理想,願望,文化,情趣的集體意識。 「馬照跑」三個字是鄧小平九七回歸時說出的一句簡明並且意味深長的話。 這件作品的效果:白天看上去是一塊沒有任何內容的白色的牆體,隨著太陽落山,牆體逐漸顯現出發光的「英文方塊字」的《馬照跑》全詩的內容。
木・林・森 计划
2008
媒材:综合媒材/ 学生画作、大幅山水画、计算机(网站)、课本等
地点:肯尼亚、美国
网站: http://forestproject.org/index.php
这个项目是由美国的圣地亚哥当代美术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伯克利大学美术馆及太平洋影片库(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Art Museum Pacific Film Archive)与国际资源保护机构Rare(稀有)共同策划的项目,此计划邀请八位艺术家,深入到八个由联合国指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用艺术的方式提高当地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我选择了肯尼亚山。
我的第一次肯尼亚之行是2005年,但由于肯尼亚地区的政治及战争等原因拖延到今年。树木是肯尼亚问题的焦点,这影响涉及到人的生存,动物的生存,水土流失以及社会形态和政治政策。在肯尼亚山的途中,我看到我的向导一路上把山道边的塑料袋等杂物拾捡起来的行为。从那天起我开始计划并着手准备今天的这个《木、林、森》计划。每一个人的力量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保证,比单方向的基金会的捐助更长久。
《木、林、森》计划是一个为肯尼亚恢复森林绿带集资的自动循环系统,这个系统将部分资金从地球上富裕的地区不断地流到相对贫困的肯尼亚,为种树之用的自动循环系统。
这个系统的程序模式为学生(7至13岁)根据我编写的教科书中讲述的方法,用人类祖先发明的文字符号,组合成有关树的图画,这些画经编号后,通过 http://www.forestproject.net 的网上画廊展出(也将在美术馆展出)并被世界各地热爱艺术,关心环保的人们,通过网上购物、拍卖和转账系统,竞拍或购藏。由此,学生的绘画作品将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或藏家手中。学生通过画,把自己的理想展示给收藏者。
之后,我根据学生的绘画图像,创作大幅的森林风景画。这使学生的原作变得更珍贵(具有增值的可能),从而促进收藏和系统循环。循环往复的原理来自于对现在网络服务功能和地区的经济落差(20美元在肯尼亚可种100棵树),以及所有参与的人群都获得利益的原则。在这个系统的运转过程中,包含着知识传授,艺术创造,爱和关怀,沟通互利的因素。
这棵纸上的树将会变成真的树生长在肯尼亚的土地上。
这个项目考虑的重点并不是艺术,但结果却涉及到艺术核心的课题——艺术怎样往前走和摆脱困境,艺术的形态是什么,以及灵感及创造的来源到底在哪。艺术的事情是复杂的,但以公益为目的的创造的大方向是不会有问题的,并且他有无限空间。在这样的动机面前,任何深奥的艺术概念都要让他三分。与标准的艺术体系保持距离的工作才有可能为艺术系统带来一些新的空间。
徐冰
200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