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
  • 展览
  • 新闻
  • 资料库
  • 关于
中文 | English
年代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6
  • 2004
  • 2003
  • 2002
  • 2001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1992
  • 1991
  • 1988
  • 1987
  • 1986
  • 1983
  • 1980
  • 1977
......
类型
  • 太空类
    • 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
    • 卫星上的湖泊
    • “徐冰天书号”:环形山
    ......
  • 版画类
    • 复数系列
    • 芥子园山水卷
    • 鬼打墙
    • 遗失的文字
    • My Book
    • 五个复数系列
    • 繁忙的小镇
    • 碎玉集
    • 大轮子
    • 烂熳山花
    ......
  • 文字类
    • 小企业七言集
    • 读图的基因
    • 烟草计划I:杂书卷
    • 烟草计划I:火柴书
    • 烟草计划I:渴望
    • 烟草计划I:道德经
    • 蚕书:论语
    • 石径
    • 木・林・森 计划
    • 地书
    • 鸟飞了
    • 天书
    • 英文方块字书法 系列
    •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 汉字的性格
    • 芥子园山水卷
    • 文字写生
    • 艺术为人民
    • 手制书-潮汐
    • 明镜的湖面
    • 鸟语
    • 请问,亚洲协会在哪?
    • 身外身
    • 遗失的文字
    • 转话
    • 文盲文
    • 后约全书
    • A, B, C...
    • 猴子捞月
    ......
  • 手制书
    • 小企业七言集
    • 烟草计划I:回文书
    • 烟草计划I:杂书卷
    • 烟草计划I:火柴书
    • 烟草计划I:日历
    • 蚕书:论语
    • 天书
    •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 愚公移山
    • 身外身
    • 《文化谈判》
    • 后约全书
    ......
  • 动物类
    • 蚕书:论语
    • 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时间的重叠
    • 凤凰
    • 鸟飞了
    • 在美国养蚕系列
    • 文化动物
    • 鸟语
    • 野斑马
    • 熊猫动物园
    • 链子
    • 网
    • 鹦鹉
    ......
  • 装置类
    • 墙与路
    • 读图的基因
    • 引力剧场
    • 烟草计划I:渴望
    • 蚕书:论语
    • 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时间的重叠
    • 凤凰
    • 石径
    • 背后的故事
    • 地书
    • 鸟飞了
    • 天书
    •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 何处惹尘埃
    • 文字写生
    • 艺术为人民
    • 鬼打墙
    • 紫气东来
    • 缓动电脑台
    • 真相之井
    • 明镜的湖面
    • 鸟语
    • 请问,亚洲协会在哪?
    • 愚公移山
    • 身外身
    • 《文化谈判》
    • 文盲文
    • 后约全书
    • A, B, C...
    • 大轮子
    • 空气的记忆
    • 野斑马
    • 熊猫动物园
    • 链子
    • 网
    • 鹦鹉
    • 烟草计划III-里士满
    • 烟草计划II-上海
    • 烟草计划I-达勒姆
    • 猴子捞月
    ......
  • 新媒体
    • 人工智能无限电影(AI-IF)项目
    • 地书
    • 汉字的性格
    • 诺基亚
    ......
  • 影像类
    • 卫星上的湖泊
    • 人工智能无限电影(AI-IF)项目
    • 蜻蜓之眼
    ......
  • 社会项目
    • 木・林・森 计划
    • Wu 街
    • 鬼打墙
    • 金苹果送温情
    ......
项目
  • 墙与路
  • 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
  • “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
  • 地书立体书
  • 小企业七言集
  • 卫星上的湖泊
  • 人工智能无限电影(AI-IF)项目
  • 读图的基因
  • 引力剧场
  • Where Are We?
  • “徐冰天书号”:环形山
  • 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时间的重叠
  • 蜻蜓之眼
  • 凤凰
  • 石径
  • 木・林・森 计划
  • 背后的故事
  • 地书
  • 鸟飞了
  • 天书
  • 英文方块字书法 系列
  •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 汉字的性格
  • 何处惹尘埃
  • 文字写生
  • 艺术为人民
  • 在美国养蚕系列
  • 文化动物
  • 紫气东来
  • 手制书-潮汐
  • 金苹果送温情
  • 请问,亚洲协会在哪?
  • 转话
  • 《文化谈判》
  • 五个复数系列
  • A, B, C...
  • 空气的记忆
  • 烟草计划III-里士满
  • 烟草计划II-上海
  • 烟草计划I-达勒姆
  • 猴子捞月
......
返回 首页

石径

PHOTO|VIDEO

2008


材料:人造石

尺寸:可变

地点: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德国

文字类 装置类

系列作品

  • 诗凳

    2019

背后的故事 4

背后的故事 4,杭州,2008

背后的故事 4,杭州,2008

背后的故事 4,杭州,2008

背后的故事 4,杭州,2008

PHOTO|VIDEO

2008


材料: 干枯植物材料,垃圾,玻璃 ,200 x 600 cm

展览地点:中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原画出处:黄公望(1269-1354),《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水墨纸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件作品制作于中国美术学院,展场很大,我想到做一件比较大的《富春山居图》,为后日创作《富春山居图》全卷作准备,这次只选取了中间的一段。这次做《背后的故事》让我体会到,它探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本质性在哪里。有时我就在想,用这种方法很难复制油画,但却可以复制国画,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东西方绘画与自然遗迹看待自然的方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古典西画是写实的但不能用现成物来转换,国画是意象的却可以用这些现成物来转换。因为中国的绘画是一种符号的结果。一个树枝可以代表一棵树或这一类的树;一块石头可以代表一座山,而不是某某地方的某一山。”

—徐冰

装置类

马照跑

《马照跑》于香港城市艺坊,2008

《马照跑》于香港城市艺坊:日景,2008

《马照跑》于香港城市艺坊:夜景,2008

PHOTO|VIDEO

2008

材料: 人造石

英文方塊字是藝術家設計的一種看起來像中文,但實為英文的新的書寫形式。使參與者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經驗。在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轉換中,人們對文化的舊有概念受到挑戰,從而打開更多思維的空間,以找回認知的原點。 「英文方塊字」是最適合表達香港這個特殊地區的身份和文化特徵的載體。 藝術家用香港流行的賽馬的名字組成了一首詼諧詩,題為《馬照跑》。 這些馬的名字生動,幽默,豐富,準確,深入地反映出了香港人的理想,願望,文化,情趣的集體意識。 「馬照跑」三個字是鄧小平九七回歸時說出的一句簡明並且意味深長的話。 這件作品的效果:白天看上去是一塊沒有任何內容的白色的牆體,隨著太陽落山,牆體逐漸顯現出發光的「英文方塊字」的《馬照跑》全詩的內容。

文字类 装置类

木・林・森 计划

木林森计划,2008

于圣地亚哥当代美术展出,美国,2008

于圣地亚哥当代美术展出,美国,2008

部分作品,徐冰,2008

徐冰与孩子们,肯尼亚,2008

PHOTO|VIDEO

2008

媒材:综合媒材/ 学生画作、大幅山水画、计算机(网站)、课本等

地点:肯尼亚、美国


网站: http://forestproject.org/index.php


这个项目是由美国的圣地亚哥当代美术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伯克利大学美术馆及太平洋影片库(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Art Museum Pacific Film Archive)与国际资源保护机构Rare(稀有)共同策划的项目,此计划邀请八位艺术家,深入到八个由联合国指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用艺术的方式提高当地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我选择了肯尼亚山。


我的第一次肯尼亚之行是2005年,但由于肯尼亚地区的政治及战争等原因拖延到今年。树木是肯尼亚问题的焦点,这影响涉及到人的生存,动物的生存,水土流失以及社会形态和政治政策。在肯尼亚山的途中,我看到我的向导一路上把山道边的塑料袋等杂物拾捡起来的行为。从那天起我开始计划并着手准备今天的这个《木、林、森》计划。每一个人的力量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保证,比单方向的基金会的捐助更长久。


《木、林、森》计划是一个为肯尼亚恢复森林绿带集资的自动循环系统,这个系统将部分资金从地球上富裕的地区不断地流到相对贫困的肯尼亚,为种树之用的自动循环系统。


这个系统的程序模式为学生(7至13岁)根据我编写的教科书中讲述的方法,用人类祖先发明的文字符号,组合成有关树的图画,这些画经编号后,通过 http://www.forestproject.net 的网上画廊展出(也将在美术馆展出)并被世界各地热爱艺术,关心环保的人们,通过网上购物、拍卖和转账系统,竞拍或购藏。由此,学生的绘画作品将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或藏家手中。学生通过画,把自己的理想展示给收藏者。


之后,我根据学生的绘画图像,创作大幅的森林风景画。这使学生的原作变得更珍贵(具有增值的可能),从而促进收藏和系统循环。循环往复的原理来自于对现在网络服务功能和地区的经济落差(20美元在肯尼亚可种100棵树),以及所有参与的人群都获得利益的原则。在这个系统的运转过程中,包含着知识传授,艺术创造,爱和关怀,沟通互利的因素。


这棵纸上的树将会变成真的树生长在肯尼亚的土地上。


这个项目考虑的重点并不是艺术,但结果却涉及到艺术核心的课题——艺术怎样往前走和摆脱困境,艺术的形态是什么,以及灵感及创造的来源到底在哪。艺术的事情是复杂的,但以公益为目的的创造的大方向是不会有问题的,并且他有无限空间。在这样的动机面前,任何深奥的艺术概念都要让他三分。与标准的艺术体系保持距离的工作才有可能为艺术系统带来一些新的空间。


徐冰

2008/9/28 


社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