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森 计划
《木林森》计划,是一个将钱从富裕地区自动流到需要树的地方、为种树之用的自循环系统的试验。它的可能性根据在于:一、利用当今网络科技的拍卖、购物、转帐、空中教学等系统的免费功能,达到最低成本消耗;二、所有与此项目运转有关的部门和个人都获得利益;三、地区之间的经济落差(2.5美元在纽约只是一张地铁票,在肯尼亚可种出十棵树)。
系列作品
-
木林森计划:台湾
2014
-
木林森计划:巴西圣保罗
2012 -
木・林・森 计划
2008
Wu 街
1993
媒材:综合媒材 / 街上拾来的油画、在杂志上介绍和发表这些油画的过程及材料
“Wu街” 是与艾未未合作的作品。“Wu街”来自于纽约东村5街的谐音。“Wu”的中文谐音有多种意义,“误解”与“顿悟”等。“误”与“悟”的相关性是理解这件作品的线索。艺术家把从东村垃圾箱边拾来的油画与评论著名画家乔那森拉斯克(Jonathan Lasker)的文章并置。徐冰认为此文对艺术作品阐释的“晦涩难懂”同样也适合这些拾来的绘画。接着艺术家又请专业翻译把英文原稿译成中文,本来就难懂的英文被翻译后就更加玄奥难懂。随后此译文与拾来的油画被发表在中国一家著名的艺术杂志《世界美术》上。“Wu街”通过一个象是开玩笑的过程,触碰着当代艺术系统的弊病,价值来源等严肃的问题。
鬼打墙
1990-1991
媒材:综合媒材装置/ 宣纸、墨、土、石
尺寸:中央拓片 约 31(长) x 6 (宽) m;两侧拓片 各约 13(高) x 14(宽) m
1990年,徐冰决定把很久以来“拓印一个巨大自然物”的想法实现。他那时有个理念:任何有高低起伏的东西,都可以转印到二维平面上,成为版画。做了多方准备后,徐冰和一些朋友、学生、当地农民,在金山岭长城上工作了一个月,拓印了一个烽火台的三面和一段城墙。这是徐冰1990年赴美之前创作的最后一件大型作品,随后在美国首次展出。这个“漂洋过海”的过程更丰富了这件作品的内涵。徐冰曾回忆道,“这东西的出现,把保守的美国版画界吓了一跳,这么大的版画没见过。”
“鬼打墙”是一句中国俗语,形容人“原地打转”却找不到出路——读不懂的《天书》问世之后,当时就有保守评论家将其批评为“鬼打墙”艺术。徐冰对此没有争辩,而是直接以“鬼打墙”命名了这件作品。
金苹果送温情
2002
媒材: 偶发及行为、苹果三吨、电视现场转播车
此作品参与的展览是在2002年中国国庆节前一天开幕,是由以盛产苹果闻名的山东栖霞市赞助。由此徐冰以苹果为创作的主要材料。
艺术家将苹果,作为国庆慰问品送给首都的下岗职工。三辆载满苹果的大卡车,载着“金色苹果送温情”和“国庆慰问首都下岗职工”的大标语,在北京几个职工生活区免费发送。一辆电视现场转播车将室外发送苹果现场的实况直接传送到安置在展览馆各处的十台电视屏幕上。与这些现场画面直播的同时又不断播入文革初毛主席将芒果做为礼物送给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历史资料片镜头。
这件作品将一代中国人记忆中熟悉的“社会主义温情”风格转化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以中国各阶级在现实与历史中的位置转换为切入点,使人们警觉中国社会的改变不是颜色上的而是实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