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计划II:小作品(烟灰缸)
2004
媒材:陶瓷烟灰缸,颜料
尺寸:3 x 9 x 9 cm
展览:「徐冰:烟草计划・上海」,中国,上海,沪申画廊,2004
「徐冰:烟草计划3・里士满」,美国,里士满,弗吉尼亚美术馆,2011
烟草计划II:小作品(树脂玻璃盒)
2004
媒材:中南海牌香烟,玻璃树脂盒
尺寸:9.5 x 9 x 9 cm
展览:「徐冰:烟草计划・上海」,中国,上海,沪申画廊,2004
「徐冰:烟草计划3・里士满」,美国,里士满,弗吉尼亚美术馆,2011
烟草计划II:黄金叶书(2004)
2004
媒材:烟叶,印有高家龙(Sherman Cochran)《中国的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 1890-1930)》(1980)中文翻译节选
尺寸:约 122 x 214 cm
展览:「徐冰:烟草计划・上海」,中国,上海,沪申画廊,2004
烟草计划II:中谶
2004
媒材:档案资料原件
尺寸:33.4 x 21.5 cm, 21.7 x 27.6 cm, 25.5 x 35.4 cm, 20.8 x 28 cm, 21.4 x 27.7 cm, 24 x 32 cm
展览:「徐冰:烟草计划・上海」,中国,上海,沪申画廊,2004
这件作品是整个《烟草计划》中最不像艺术作品的,它由6份与烟草有关的文本组成。第一份是百年前英美烟草公司在华投资及商业活动的文件。第二份是英美烟草公司在华销售卷烟的记录报表,文件中显示1919年10月,一个月内在上海售烟的惊人数量。第三份是英美烟草公司从1918年10月至1919年6月在华盈利记录。第四份是英美烟草公司把部分在华盈利转到美国,资助三一学院(杜克大学前身)的文件。第五份是1998年7月,杜克大学邀请并资助徐冰,实行《烟草设计——1:达勒姆(Durham)》项目的预算书和付款存根。第六份是2004年8月,美国某博物馆收藏徐冰在《烟草计划:达勒姆(Durham)》中部分作品的付款支票——一个百年谶语。这件作品对整个《烟草计划》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烟草计划II:手提电脑(2004)
2004
媒材:丹尼曼牌小雪茄,印有电脑键盘字符,原装金属盒(2004)
尺寸:9 x 10 cm(闭合)
展览:「徐冰:烟草计划・上海」,中国,上海,沪申画廊,2004
「徐冰:烟草计划3・里士满」,美国,里士满,弗吉尼亚美术馆,2011
背后的故事
2004年,徐冰在柏林美国学院担任驻地艺术家,收到德国东亚美术馆做个人回顾展的邀请。这个美术馆在二战期间,90%的藏品被苏联红军挪到了前苏联,留在博物馆的只有一些丢失的艺术品的照片。徐冰希望做一件结合当地历史与个人文化背景的新作品,于是从馆藏档案里选了三件丢失古画的照片作为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再诠释。
《背后的故事》所呈现的画面,不是通过物质颜料的调配来模仿三维效果(光感、立体感等),而是通过对光的调配构成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艺术家在空气中调配光,而光是散落于空间中的,是通过一块切断空间的毛玻璃所记录的。这块毛玻璃的作用好比空气中光的切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光的绘画。
系列作品
-
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
2024 -
背后的故事
2022 -
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
2020 -
背后的故事:仿大痴山水图
2019 -
背后的故事:春游晚归图
2019 -
背后的故事:桃源仙居图
2019 -
背后的故事:春云叠嶂图
2019 -
背后的故事:树色平远图
2018 -
背后的故事:上方寺图卷
2016 -
背后的故事:赤壁图
2015 -
背后的故事:北京塑料三厂秋山仙逸图
2015 -
背后的故事:快雪时晴图
2014 -
背后的故事:烟江叠嶂图
2014 -
背后的故事:南山翠屏
2013 -
背后的故事:仿吴镇山水
2013 -
背后的故事:水村图
2012 -
背后的故事:重阳山水图
2012 -
背后的故事 8
2012 -
背后的故事 7
2011 -
背后的故事 6
2010 -
背后的故事 5
2010 -
背后的故事 4
2008 -
背后的故事 3
2006 -
背后的故事 2
2006 -
背后的故事 1
2004
何处惹尘埃
2004
材料:粉尘
尺寸:可变
“9/11”事件后,整个曼哈顿下城被灰白色的粉尘所覆盖。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个人,面对这样的事件,能做什么呢?几天后,徐冰在双塔与中国城之间的地带收集了一包“9/11”的灰尘,但当时他并不知道收集它们干什么用,只是觉得里面包含着关于生命、关于一个事件的信息。两年后,当徐冰又读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著名的禅语时,想起了这包灰尘。
作品在微妙的平衡中透出禅意,均匀稀薄的尘埃给人以肃穆宁静之美,又传达出一种紧张感,因为哪怕一阵微风都可以将它改变。尘埃本身即蕴含着时间性——随着这一包尘埃在不同地区辗转,它的性状也不断发生变化,随同展出的尘埃样本既是展览历史的记录,也是作品本身变化的见证。
徐冰自己曾强调,《何处惹尘埃》探讨的并非“9/11”事件本身,而是精神空间与物质的关系,他更想追问的是:到底什么是更永恒,更强大的?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宗教在哪?不同教义、族群共存和相互尊重的原点在哪?今天的人类离那些最基本的命题似乎已经越来越远。
真相之井
2004
地点: 埃纳雷斯堡,西班牙
媒材: 综合媒材装置/ 西班牙古代斗鸡场现场、当地报纸、草坪、鸡骨架等
此作品是徐冰根据西班牙瓦伦萨城一个十九世纪,有三层看台的圆形斗鸡场的特定现场制作的。徐冰用当地报纸累成的墙将一层楼看廊的拱型空间部份封死。其效果是;观众进入展场首先面对的是拦堵在眼前的报纸高墙。当观众寻找到上楼的入口,来到第二层向下看时,才能看到被报纸墙封死的“井”中“曾经发生过什么”——生长中的绿草和被风干的白骨。这是一件极具现实暗示性的作品。
烟草计划II-上海
地点:中国,上海,沪申画廊
材料:综合媒材装置/ 烟草, 制烟植物, 多种香烟相关物品
《烟草计划:上海》
《烟草计划》使用了类似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搜集、整理与烟草有关的尽可能多的材料,构成了一个难于界定属于社会学还是艺术计划的项目。此计划由2000年在杜克家族所在地美国Durham被延续到2004年的中国上海。作品渗透到这两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以及居民的内心记忆中。这一计划由一系列与烟有联系的制作所构成,在杜克大学图书馆展出了我用烟卷材料制作的各种书物。如:一本用烟叶为材料印制的大书,在展示中任由烟叶虫把它吃成一堆碎屑。在Durham烟草博物馆,一只十米长的香烟在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卷的复制品上缓慢地燃烧,在长卷上留下一条痕迹。在黄浦江码头的旧烟草货栈,用霓虹灯和云雾制作的大型装置。在画廊里由无数只香烟插成的一张巨大的虎皮地毯散发着浓重的烟草味道。用杜克旧时的手工作坊和我父亲去世前治疗肺癌的记录制作的室外音响装置和“精美”的台历等,整个计划构成了一个层层深入的对人与烟草复杂关系的追问,以及由烟草为线索引发的有关历史与现实、国际资本,文化渗透及劳力市场等话题。
1999年我去Duke大学讲演,一到Durham城就能感觉到空气里烟草的味道。朋友介绍说杜克家族是靠烟草起家的,所以这个城市也叫“烟草城”,又因为Duke大学的医疗中心特好,主要在治疗癌症方面,这个城市又被叫做“医疗城”。城市里有两个区,大学区和烟草区。大学区的起源和经济主要来源于烟草,但这两个区域的人又互相看不上。在这里,烟草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多有意思的关系。
我到哪都喜欢参观当地的工厂,那些“聪明”的机器比装置艺术更象艺术。参观了卷烟厂,我决定做一个《烟草计划》。杜克大学的Stanly Abe教授很支持。我们开始收集和研究材料,走访有关人士。在杜克图书馆有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我们也发现,杜克家族很早以前就与中国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是他们最早把卷烟技术带到上海的。我当时就想到将来再把这个计划搬到上海去做。94年在巫鸿教授的策划下实现了这个移动的计划。并根据上海的史料及场景补充了新的作品。使这个计划增加了历史、地域和现实的维度,它成为一个生长的计划。
《荣华富贵》
2004
66万只《富贵牌》香烟(虽然叫“富贵”却是一种最便宜的烟)利用黄白两端颜色的不同一张巨大的虎皮地毯。这张柔软的让人很想躺上去的地毯,富丽堂皇,纸醉金迷,里面有一种新兴资本主义的霸气和讲究等级的内心欲望。
《中截》
2004
这件作品是整个烟草计划中最不象艺术作品的一件,它只是摆出了六份与烟草有关的历史文件。第一份是百年前英美烟公司在华投资及商业活动的原始文件。第二份是英美烟公司在华销售卷烟的原始记录,文件中显示1919年10月间通过在上海的一个代理商一个月内销售香烟的惊人数量。 第三份是英美烟公司从1918年10月至1919年6月在华销售香烟的盈利记录。第四份是有关英美烟公司将在中国的盈利转到美国资助美国三一学院 (杜克大学前身)的文件。第五份是1998年7月, 杜克大学邀请并资助徐冰实行《烟草计划: 达勒姆(Durham)》的项目预算书和付款存根。第六份是2004年8月, 美国藏家收藏徐冰在〈烟草计划: 达勒姆(Durham)〉中部分作品的付款支票。 一个百年截语。这件作品对整个〈烟草计划〉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清明上河图卷》
2000-2004
一幅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复制品,上面放着一条8米长,点燃的香烟,在画面上烧过,留下一条痕迹。这幅宋画描绘了传统民间生活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期的景象。长河给人一种时间感。燃着的烟,让我们感到不安和无所适从,烟在走过了就过了,烟的虚无就是一种宿命。
《 烟草计划—烟发明1920》
这个在Durham没有充分实现的计划在上海实现了。我们找到了一个旧时代的烟草货栈,制造了这个巨大的“室内云海”。霓虹灯的文字来源于旧时英美烟公司的广告词:“烟发明。又为最利便最满意之方法…。整齐,纯洁,最有合于卫生者也。”
背后的故事 1
2004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磨砂玻璃后的各种材料及装置
展览地点:德国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件装置作品是艺术家,获得可口可乐柏林奖,受柏林美国研究院邀请,在柏林作为期3个月的访问期间制作的,在德国国家东亚美术馆举办的《徐冰回顾展》中展出。在这次东亚美术馆的所展出的新作中,徐冰使用了柏林的历史,博物馆的历史和陈列品以及艺术家本人的文化历史。他让观众意识到在每件艺术的背后,都有一段“博物馆”的往事。国家东亚美术馆始建于1906年。但在1945年间(二战期间),其90%的收藏品(5400件艺术作品)都被苏联红军移到了前苏联(现藏在圣比德堡博物馆地下室)。留在博物馆的只有这些丢失的艺术品的照片。徐冰从这些艺术作品党案中挑选了三件做为素材,并用他独有的方法进行了复制。其中最有意义的一幅是戴进(1388-1462)的名为《松柏贺寿》画卷,一幅由Kanô Eitoku (1543-1590)创作的山川风景画和一幅由佚名画家创作的六扇屏风绘画。